3D生物打印血管获突破 揭秘不可思议的3D打印技术
西部科技重镇成都10月25日举行了一场特别发布会,叫作“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获得重要突破”。
两名“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加上成都最大的地产商人,是这个项目的幕后推手。具有生物活性的血管3D打印只是起步,距离真正的人体器官3D打印尚需时日。3D生物打印,曾获得四川省政府创业创新推荐。
科学家们试图证明,如果按照他们说的方法行进,终有一天,人们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只备用心脏。
如何实现3D生物打印
简单来说,3D生物打印技术是把细胞培养液当作“墨汁”,通过特制的3D打印机打印出人体器官、组织,比如内脏、四肢。
这是不是不着边际的不靠谱行为?这背后的科学家团队阵容倒是十分强大:
首席科学家、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康裕建教授,他参与了全球第一例换心手术,制造并为试验猪安装了全球第一只3D打印猪心脏。负责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机制造的周惠兴教授,是中国农业大学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康裕建、周惠兴均是“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进入了国家863计划。
作为唯一有机会进入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实验室的媒体,笔者有幸第一时间目睹两台3D生物打印机真容,分别是血管打印机、表皮组织打印机。
初看颇不觉为奇,血管打印机有两个喷头,喷头口流出的液体滴到下面一条中空细管(类似于饮料吸管)表面,细管旋转一圈,液体完全覆盖细管表面。不久,据说血管打印成功了。
但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学问。比如经康裕建解释,细管中空,是因为里面灌装了培养液,保证细胞在成为血管组织过程中保持生物活性。也就是说,打印机里是正在生长发育的活细胞。
细胞液也很有讲究
在一次转基因老鼠试验中,康裕建受到启发:当胚胎的器官产生以前,母体子宫中某一微环境限定了胚胎某组干细胞和另一组干细胞向不同方向的分化。也就是说,如果发现了影响某种器官表达的微环境,就有可能通过引导干细胞分化,形成想要的器官。
而研究导致某种器官表达的干细胞微环境构成,可能穷尽一名顶尖科学家一生精力。
“在过去15年中,我只做了一件事——专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康裕建总结说。而其15年沉淀,成就了“生物砖”技术。康裕建不仅要研究干细胞向血管转化的微环境,还需要提供一种结构,使得处于该微环境的干细胞可以打印成为器官、组织,具备正常人体器官、组织功能。
“生物砖”是“Biosynsphere”的中文意译,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合成球体。康裕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它拥有一个生物可降解、有力学强度和抗机械损伤能力的外壳,外壳里是细胞生长因子和营养成分,以及干细胞。
和普通砖石是建筑物基础同理,康裕建团队构建的技术体系中,“生物砖”正是用来建造组织、器官“大厦”的砖石。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